1)第一百四十六章 派系山头_金匮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一句话,叫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其实还是委婉了,再直率一点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山头。

  一些名声在外的大企业,进去之前往往你觉得它是高山仰止,但进去之后,才发现是层峦叠嶂。

  大宋军队就是一个这样的组织。

  在外面看,你会觉得它是一架恐怖的战争机器,一旦发动起来,周围的小国都会瑟瑟发抖。

  但是进去一看,你才发现,原来大家是好几条道上跑的车。

  比如禁军,有龙捷、虎捷、殿前和铁骑四支队伍,还有边军,直接归边境州的刺史管辖,还有一些节度使的队伍,大家互相提防。

  军队之间互相争斗也就罢了,同一支军队之内,也有山头林立、派系斗争。

  比如殿前直卫这支队伍,第一厢是赵匡胤的亲信,第二厢和第三厢,就更倾向于柴皇爷,所以改朝换代之后,第二厢和第三厢就要被调出去。

  长官被“升迁”到边境州,士兵则去充实到虎捷或者龙捷等部队。

  到后来,第三厢就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了一个指挥五百人。

  赵匡胤想来想去,就把这个第三厢给了徐咏之,番号还是这个番号,但部队已经变成了不同的部队。

  徐咏之的部队是在几个月里匆匆拉起来的,说这是一支东拼西凑的杂牌军毫不过分:

  最有战斗力、装备最好的,就是慕容延钊给的五百具装骑兵,以河北人为主。

  河北弓箭社的一千弟兄,这些人都是农家子弟,但是受过很好的训练,纪律最佳、对徐咏之也最忠诚。

  李守节带来的降兵和泽州招募的兵士一千人,山西人居多,这些人以前都是厢兵,跟着李守节降宋之后,工资待遇都涨了不少。

  还有第三厢原本剩下的一个指挥五百人,汴、宋、洛人居多。

  现在又加上了青江帮的水军五百人,基本是川、渝之人。

  军队有两种编练方式,一种就是把不同籍贯的人打散,重新凝聚成军,今天的现代军队大多都是这样的;一种就是按照籍贯来编制队伍,像曾国藩的湘军、二战之前的日本鬼子,都是同乡编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

  头一种的好处是不容易造反,后一种的好处是不容易互相抛弃。

  大宋禁军就属于后一种,第三厢的老兵,大多数是一些旧将子弟。

  这里要解释一下五代到宋初的“军二代”了。

  五代一共几十年,都是短命王朝,这些朝代更替当中,许多职业军人都是接连服侍了几个朝代的,有的从后唐就是禁军,一直干到后周。

  这些禁军将领的儿子、侄子、弟弟们,几乎毫不例外地会成为新一代的禁军军官,他们的父兄立功,皇上就要照顾他们,给他们一个低级军官的职位。

  按说这种大院儿长大的孩子,应该耳濡目染、武功不错。

  遗憾的是,五代的禁军从来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