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1章 我出个价:这些纸,三千石,一粒米都_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快速达成认知共识的作用。

  例如统一王朝需要儒家,不是儒家选择了统一王朝,是王朝选择了儒家,于是等级有序成了共识。

  如果没有共识,会怎样呢?

  春秋战国因为没有共识,打了数百年。

  越庞大复杂的组织,越需要共识,越需要呈现出繁琐的文字,来维持着统一性。

  自然,就更需要更便捷的载体。

  所以,在古代,朝廷要掌握两根杆子:一是枪杆子,二是笔杆子。

  豪强之所以是豪强,是因为他们祖上得到了发家机会之后,一代又一代开始积累。

  他们掌握了庞大的资源,站在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

  赵氏兄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纸,会感到很惊奇,但第一次听说有数万张,他们脑子里的一些想法开始发生变化。

  “纸在何处?”赵虞忍不住问了一句。

  “在我那里。”杜预说道。

  “杜君在何处得到了如此多这等纸?”

  “请赵公恕罪,这事暂时无法言明。”

  “那杜君将这纸与我二人观看,是何用意?”

  杜预看了一眼周围,赵氏兄弟立刻意会过来。

  赵俊对周围的人说道:“尔等先退下。”

  周围的人纷纷告退。

  两人满眼期待地盯着杜预。

  杜预看着赵虞,问道:“赵公可想要这纸?”

  赵虞倒是怔了怔,说道:“却有想法。”

  “可以卖给赵公。”

  赵俊却问道:“为何卖与我们?”

  “赚钱。”

  赵俊又问道:“仅仅只是赚钱?”

  “若是赵公有其他顾虑不方便要这些纸,在下不敢强求。”

  “要,你这数万张纸,开个价。”

  “三千石粮食。”

  赵俊摇了摇头,说道:“杜君莫非是在开玩笑?”

  “在下并未开玩笑。”

  “你有几万张纸?”

  “四万张。”

  “你凭什么觉得值三千石粮食?”

  “如果赵公认为这个报价过高,便作罢。”杜预说道,“我们再谈谈丝绸的买卖,丝绸可以按照之前的价格来。”

  “那伱这纸打算如何处理?”

  “当然是派人运往陇西郡。”

  赵虞和赵俊对视一眼。

  赵俊说道:“两千石可行?”

  “赵公。”杜预起身,规规矩矩行礼,“我们还是聊聊丝绸的买卖吧。”

  两人眼中略有不悦,这小家伙明摆着油盐不进啊!

  赵虞问道:“四万张纸,若是用完了,可还有?”

  “源源不断。”

  “当真?”

  “可随时派人去京兆府杜陵县找在下。”

  “京兆杜氏乃是望族,杜君说的话,我们自然相信,只是三千石粮食实在有些多,你要给我们一些时间……”

  “赵公见谅,在下此次出来匆忙,时间不多,不如我们谈谈丝绸的买卖?”

  赵虞和赵俊脸上青一块白一块。

  都是望族,装什么装?

  三千石粮食确实很多,但对于你天水赵氏来说,也很多?

  在大汉朝时期,一个太守一年是两千石。

  天水赵氏从宣帝时期开始封侯,世代累计为官。

  尤其到了东汉,豪强并起,庄园堡垒经济出现。

  豪强进一步做大,围田圈人,发展私人武装,财政、人事、舆论一手抓。

  曹魏建国之初,号称举国人口汉时一大郡。

  季汉账面人丁全部加在一起,也没有东汉蜀郡多。

  东吴更夸张,发展了几十年,账面人口直接负增长。

  最有名的说法是三国时期总人口只有不到八百万。

  西晋统一之后一核算,结果有一千六百多万。

  排出不在籍的兵户等等,人口数据差距太大。

  西晋依然有诸多地方豪强,这个人口是否是准数?

  足见这个时代的豪强本身实力之强悍。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