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一十九章 前景正好_神级复兴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九章前景正好

  因为有立场,所以有对立,所以有矛盾。

  因为有矛盾,所以要解决,因为要解决,手段就不一样了。

  这是一个正常的逻辑,但是手段的使用却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任何一个在战乱时名扬天下的大将,放在和平时代都是刽子手般的杀入大魔王,所以在思考一些事情的事情,主观情绪会影响判断,无法加入时代背景以及现状的考虑。

  但是有些对错,还是在人心当中的。

  华夏脉继承者陈寅恪先生修史无数,可谓是当代贡献最大的史学家,但是唯独不休近代史,因为他是近代史的经历者,他的家族就是近代史,所以他也无法跳出这个主观的角度,以客观立场去撰写这段历史。

  陈寅恪的爷爷叫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推广的新政措施,颁布下来之后,却很少有人去实施,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贯彻执行光绪的新政措施,最后百日维新失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爆发,百日维新宣告失败,陈宝箴以“滥保匪人”被罢黜。光绪二十六年去世。

  陈寅恪先生的父亲是陈散原,又叫陈三立,老先生一生没有做官,但是是一个大诗人,晚晴著名的诗人之一。

  1937年陈三立老先生年纪衰老,身体多病的时候,卢沟桥时间爆发,北平沦陷,老年生身体不适被困北平城,倭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食周粟。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对于近代史,陈寅恪那是杀父之仇,灭国只恨,亡国之耻,在这种情绪下,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不写近代史。

  对于那十年风波,王耀不是亲身经历者,但是他身边的先生们全部都是受害者,即便他们从未对那段历史有过任何评论,但是在他们身上,王耀看到了一些东西。

  华夏自古就有殉道精神

  以身殉道,犹谓以身从道,践仁行义,以至践形。

  上古舜帝时期有一位贤臣名为无泽,才高八斗有治世之能,但是却一心追求自己心中的大道,舜帝知道他的才能想要把帝位传授给他,他却觉得受到了侮辱,松身跳冷渊而亡。

  商朝开国之祖商汤晚年也想要将皇位禅让给一个叫做督光的能人,这人只是说了句‘另请高明’便抱石投江。

  楚国晚年腐朽,屈原悲从心起投江殉国。

  陆秀夫负少帝投海,天祥绝食以身殉国。

  不管是殉道,还是殉国,这都是一种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的伟大坚持,同时也是一种大智慧者对于后世的警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只能用生命来敲响警示之钟。

  这种以身殉道,为天下,为理想而殉道行为,似乎是流传在华夏民族血液中的传承,这个民族的伟大就在于,永远都不会缺少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