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8章_将军穿回真少爷爆红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名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用在了李宜年的身上。

  自此之后,这个略带有一丝贬义的词汇,很快随着李宜年一起传遍神州大地。

  对于普通人来说,精致的利己主义,倒也算不上有多么不好。

  可对于一名相国来说,这个词就糟糕透了。

  卫渡心知,此时此刻,想凭口舌为两位故人平反,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了惹人嘲笑,没有任何意义。

  可有些话他还是要说。

  “看了这份手书,我想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李宜年这是为自己的尸位素餐感到了愧疚,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做,他果然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不过,我的想法却跟大家不太一样。准确地说,跟目前史学界得出的结论也不太一样,这需要跟衍哀帝放在一起讲。”

  【???什么意思】

  【有种要看好戏的预感】

  台下,李玄明拧了拧眉。他想起了卫渡的试卷。

  在那道送分的主观题上,对方只得了一半的分,就是因为盲目地替衍哀帝解释。

  吴博远也若有所思。

  这份竹简出土后,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它再次验证了对于李宜年的评判。

  然而,也有少数人持相反的看法,包括自己。

  卫渡继续道:“这封手书也可以理解为:衍哀帝之所以做出了一些错误的行为,是有着某种不得不做的理由的。李宜年的犹豫,不是担心自己的劝阻会引起哀帝不满,而是他本人也不确定,究竟应不应该支持哀帝的做法。”

  李宜年被评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历经哀帝明帝两朝,始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在哀帝做出种种昏庸之举时,李宜年作为相国,得哀帝信任,且身负大才,却没有过一句劝阻,显然是为了自己的仕途。

  卫渡到现在都完全不明白,为什么顾泓煊会在二十五岁之后性情大变,自然也就不明白李宜年为什么不劝谏。

  可是以他对这两人的了解,绝不可能是世人认为的那样。

  “衍哀帝性情大变的原因,直到今天也没人能说出一二。私以为,在尚且有许多谜团的情况下,就对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做出论断,这并不合理。”

  “另外,我仔细地翻阅了《衍传》《大衍记》《明帝十二年》等诸多正史野史。衍哀帝确实在最后四年修建了许多没有意义的祭坛庙宇。可要说有多么劳民伤财,其实并不存在。他这四年间的昏庸完全是相对而言,前面比的是哀帝本人二十五岁前统一九州的功绩,后面比的是明帝开创了一个盛世。”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