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三章 无助的李世民_盛世太子李承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往前走。

  身后的尉迟恭王方翼骇然相视,急忙跟上,生怕李承乾这就出城进昆仑山寻仙去了。

  李承乾发完这一通感慨回到县衙就秘密下令许敬宗安排一批人进山里去寻找铜矿。

  一方面因为朝廷缺钱,他在朝中的几项改革眼看着都要因为缺钱而停下,另一方面他也要给这里的老百姓找一条生路。

  想了半天,在没有彻底收服这里的人心之前,还是不要教他们生产技术为好,让他们去找矿,没有生产技术哪怕是找到金矿也不怕他们翻天。

  后面这些天李承乾就在后园住下,每日里正常处理各种公务,但是即便如此也把尉迟恭吓坏了。

  长安,太极宫,两仪殿。

  李世民高坐在御书案后面,下面一溜烟坐着中书令杨师道,中书侍郎马周还有几个中书舍人。

  这是自从李世民夺了李承乾在东宫创立的平章院之后,平常处理朝政的模式。

  现在尚书省不但没有尚书令,连左右仆射都没了,只有左右尚书丞自然没有办法承担起宰相的重任。

  而门下省侍中张成行根本没有能力阻止李世民的任何旨意下发,所以门下审核旨意也就成一个文案的把关。

  但是李世民也没有把权力都集中在平章院里,毕竟诸遂良等大学士还是李承乾的人。

  所以李世民在处理公务时一定要把中书省的官员找来,遇上重大的事情还把其他几个参政知事,平章事甚至六部尚书都找来一起商量。

  这样做看似权力都集中在李世民一个人手中,但是处一件朝政往往比以前集中了更多人的智慧,毕竟李世民不是宰相,宰相会认为自己凭才学当上宰相处理国事是理所应当的,下面的小官凭什么指手画脚?

  但是李世民做为君主他必须要听下面的大臣的意见,而且他听的相对还更全面一些。

  李世民手里拿着李承乾的奏疏心里很是不屑,暗道:北地蛮夷有什么好治理的,只要大唐军威够强,还怕他们反了天不成,居然要派文臣去治理那种蛮荒之地。

  当然这样的话他不能说,所以他直接把李承乾的奏疏转给杨师道。

  杨师道看完以后在心里叹一口气,暗道果然是秦始皇转世,居然想把北地都变成州县。

  杨师道这样想就默默地把奏疏转给马周。

  马周看完以后心里便开始盘算李承乾这样做法的利弊,最后得出结果是夷人禽兽之心如何能治?

  李承乾的奏疏被几个中书舍人看了一圈又传回到李世民桌上,李世民看着内侍把奏疏放好,便淡淡地问道:“诸卿以为承乾所奏之事可行否?”

  其实他心里知道,肯定会有大臣站出来反对。

  果不其然,几个人对视一眼高季辅就站出来了,慷慨激昂地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此议不妥,向来都是华夏治华夏,夷狄治夷狄,且夷狄者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