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四章 东宫设内阁_盛世太子李承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好事,只是如此一来一份政务两宫处理会不会耽误了一些政务?”李世民有些担心地道。

  “这些儿臣都想好了,东宫处理政务的地方就放在右春坊里,在右春坊的西墙上开个门,这样从右春坊到门下省也不过才一箭之地。

  各种政务奏疏由尚书省交到东宫,限定时间处理,一些重大的政务东宫不批红,只由舅舅他们拟好条陈,儿臣看了再交给父皇批阅。

  而一般政务由舅舅他们拟好条陈,儿臣看了明白了,就在上面批令交给中书省下发,门下省审核,再到尚书省,若是儿臣看不明白自然要问个明白,再批令交中书省。”

  这是李承乾按照明朝的内阁制度规划的,又与唐朝初年的三省六部制完美对接,只不过李承乾把自己放在司礼监的位置上了。

  大殿里几个人虽然都是此时的人尖子,但乍一听李承乾这一套也听不出什么毛病,这相当于把宰相的办公的地方改在东宫右春坊,李承乾参与学习而已。

  看李世民没有激烈反对,都忍不住点点头表示认可,只有长孙无忌这个差一点成为真宰相的人心里不舒服,一直阴沉着脸不说话。

  李世民看见装做恼火地对李承乾道:“承乾你既想让你舅舅教你政务就该好好地央求你舅舅才是!”

  说着还不住地对李承乾使眼色,李承乾明白李世民的意思忙上前朝长孙无忌一揖道:“舅舅是东宫的太子太保,以后承乾就多劳舅舅指教了。”

  长孙无忌犹豫了一会儿,知道李世民和李承乾达成一致的事,自己没办法更改了,好在虽然没有宰相之名还有宰相之权,也不用担心有人弹劾自己身处嫌隙之地了。

  长孙无忌刚才听见李承乾说他身处嫌隙之地,都在想当了上尚书左仆射后该怎么抵挡来自各方弹劾,现在不用再担心此事心里也放松一些。

  便笑着起身谦逊道:“太子殿下的大礼臣如何担的起?”

  殿里诸人见此事解决也都露出会心的微笑,实在是每次跟李承乾议事都被他搅乱,这次能皆大欢喜自然都高兴。

  只是大殿里所有人都没有想过李承乾会不会按照长孙无忌所拟的条陈批令?

  李承乾会不会把所有政务都交给长孙无忌一个人?

  待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坐下就开始议工部尚书的人选。

  李世民这个人其实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任人唯亲,比如在历史上的工部尚书先是因为杜如晦的关系让杜楚客出任,但是谁都知道杜楚客的心思在魏王府,杜楚客倒了让张亮接替但是张亮只是一个武夫。

  接替张亮的是李大亮,李大亮是个大将身兼三职宿卫两宫,更不可把工部的政务处理好。

  现在李世民还是属意李大亮接替工部尚书,可是李大亮现在已经身兼两宫的宿卫之臣了,按唐时的规矩他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夜里要在太极宫和东宫留守。

  李承乾实在看不下去,启奏道:“父皇李大亮已经身兼两宫要职,若父皇欲施恩于他可加封勋职,工部尚书职责重大,恐他难以胜任,儿臣给父皇荐一个人保证他能胜任工部尚书一职。”

  李世民听了十分不悦,李大亮任工部尚书是他决定了的事,刚一说出来其他大臣都还没有说什么。

  李承乾就先跳出来了,他让李承乾参豫朝政主要是让他学习的,可不是让他给自己捣乱的。

  李世民阴沉脸憋一眼李承乾闷声道:“太子又要荐谁啊?”

  “父皇,儿臣所举荐的乃是沧州刺史薛大鼎。

  薛大鼎可是个良吏,治民治水皆有功勋,让他任工部尚书刚好有利于大唐接下一来的开垦田亩挖修水渠之事。”

  李世民不为所动,冷冷地问道:“薛大鼎一个沧刺史真有这么大本事?”

  李承乾闻言没有回答李世民的挑刺,只是回头对侯君集道:“侯吏部派人取了薛大鼎的档案给陛下看看。”

  李世民闻言也大声道:“派人取档案来,朕看看若真是有才有德之人朕当重用,否则岂不是让人小瞧了朕?”

  .。m.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