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49章 苹果尊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岭土,宋钧的瓷胎是类似陶器的黑胎和红褐胎。”

  这样的工艺,到清代才算是真正的成熟可控了。

  甚至在此的基础上走到了极致,把窑炉内的炉温控制和还原环境控制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烧造出了虽然是窑变瓷,但是色彩却能够均一纯净的瓷种——豇豆红,祭红,直到最后的郎红。

  从窑变的色彩层次上来讲,这个苹果尊囊括了从暖色到冷色的完整过渡,色彩比周至已有的绿黄红三色石榴尊,还要丰富得多。

  不过款识和胎底的精细程度来看,这是件官窑的东西,即便张诚不知道是不是寄托款,也能断出是清三代。

  “又是寄托款?”张诚看得有点蒙,他是民间野路子出来的,最擅长鉴定的是青花和釉里红斗彩粉彩珐琅彩等景德窑最常见的瓷种,对于官窑瓷器当中的单色瓷也颇有研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品种如豇豆红,郎红,窑变釉,茶叶末釉之类,在见识上就不如周至了。

  一次添柴,一次开窗观察,都有可能改变窑内环境,轻微的闪失,都可能把一窑郎红烧成花里胡哨的残次品。

  “肘子,雍正窑变釉和乾隆窑变釉,有什么具体区别?”林婉秋翻来覆去看了一遍,也将罐子放回到桌上,留给费观上手。

  “而新紫则是因为釉料更加纯净后变现出来的一种窑变色,这种紫色比宋钧的紫色要偏粉嫩,也更加明艳,因此大家用‘新’来形容。”

  将苹果尊来回翻看了一阵,将小罐子放回桌面上,周至感到很满意:“这件算是真正的好东西了,乾隆官窑窑变釉苹果尊。”

  其实窑变釉瓷器和钧窑窑变瓷器颇有共通之处,虽然釉料和胎土各有不同,但是色彩的形成原理和色彩的表现形式,都是大体相近的。

  “这三个特征成了区分雍正朝前后窑变釉的特点,因此这个苹果尊不是雍正朝的,而是乾隆中早期的寄托款。”

  在没有电炉,没有炉温、氧气浓度等监测仪器的年代,这样的操作堪称在钢丝上跳舞。

  “清代窑变釉为督陶官唐英恢复出来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雍正对宋代钧窑窑变瓷器的审美追求。”

  “新烧造出来的瓷器,基本达到了宋代钧窑瓷器‘云乱水光浮紫翠’的艺术效果,同时还创烧出‘火焰青’,‘火焰红’,‘新紫’三种新色特征。”

  相比之下,窑变釉要好得多,它鼓励这样的环境变化,因为环境变化会带来色彩的变化,而窑变釉和郎红的区别,就是郎红主抓的是“恒定”,而窑变釉主抓的是“变化”。

  现在林婉秋手里的这苹果尊就是典型,从上到下,分别是尊口的淡绿色,短颈部的黄绿色,过渡到橙色,再到肚腹处的红色,下腹再过渡成一圈紫色,底部开始出现流釉,流釉和底彩却融合成了宝蓝色。

  “而景德瓷器用的是高龄土,因此为了模仿出宋胎钧窑,窑工们会可以给瓷胎底部刷上一层酱色釉,用来模拟宋钧的黑褐胎。”

  “雍正窑变釉模仿得非常精细,还会故意在底釉上制造出浓淡分布,让它更加的仿古。”

  “乾隆朝的窑变釉就要粗糙得多,这可能和乾隆雍正两人审美情趣不一样导致的。”

  “乾隆对窑变釉的喜好不如雍正,窑工们也就乐得偷懒,不论是修底还是上釉,都不如雍正朝精细,最后干脆取消了底胎酱油,换成乾隆喜欢的松石绿釉刷底,加上青花款识。”

  “这个苹果尊的底胎虽然也刷了酱釉底,但是修胎不如雍正精细,用土不如雍正细腻,落款不如雍正精致,底釉反倒是比雍正均匀,这些都是乾隆朝的特征。”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