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49章 施家祠和禹王宫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传统民居和祠堂像结合的古建筑,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七百平方米。

  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临长江,面宽三间,南北四台阶三层,构成三进三天井四合院的布局结构。

  前有照壁,内有回廊,大小房间二十多间,是当地清代进士,翰林院编修施纪云与施愚父子三代发迹后修建起来的。

  这套民居相当完整,但是施家似乎秉承了低调的风格虽然规模完整宏大,但是却没有什么过度的装饰,整体显得简朴庄重。

  简朴庄重的意思,就是这里对于研究清代川南民居,祠堂的格局,方位,规制等等都有研究价值,但是从收藏价值来讲却就乏善可陈了。

  唯一有两处地方,分别是门前的照壁,以及祠堂头上极具特色,他处难得见到的船型石雕门楼。

  照壁上有五处精细的砖雕,另外还有两侧用青花瓷碎瓷片拼出来的对联。

  船型石雕门楼的上方雕刻着诸多的戏剧神仙人物,下方则是瑞兽灵草,从工艺来说都是非常顶级的,也是整个施家大院儿唯二两处奢华的地方。

  以三峡文保基金的能力,也就只能将这两处地方拆走,剩下的就只有看木料里边有价值的抬走,将来有机会倒倒手,还能够冲抵掉一部分的成本。

  是的,从一开始周至就给文保基金定下了这样的路子,对于明确会被淹没损毁,又没有任何单位组织愿意接手承担,本身却又并非没有价值的材料,基金会也会将之收集起来,将来用作修建三峡民居博物馆的材料,或者等待升值后转手卖出去,用来回笼资金。

  包括一些目前难以列入文物保护等级的瓷器,金属器,造像,建筑构件等,也是如此处理。

  蜀中最多的就是金丝楠,其余稀有木材如紫檀木,黄花梨,花梨,鸡翅木,铁力木,乌木,黑檀木和红木,也曾在历史各个时期留存或者进口过。

  在珍溪的禹王宫,周至就发现了一座乌木神座和禹王雕像。

  乌木其实是木料沉入水中,经过千万年冲刷,木质细胞内的空腔被矿物乘积填充后的产物,它结构细而匀,材质硬重,没有木材的气味,却具备光泽和油脂感,沉于水,色黑似紫檀而更加细密,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水中也不会腐坏。

  禹王宫的建造地点非常靠近水边,据老徐介绍就是这里的禹王像曾经常被江水淹没,又临江阴湿,大殿门窗都经常换,但是神像神龛却绝不腐败,乡人以为灵异,因此历史上一直顶礼膜拜。

  原来是用乌木打造的,也就难怪其不腐,周至也算是破了一个案子了。

  这座连带着造像的神龛也算是有价值的,下头还有一个石雕的神龟,和一般驮碑的龙子赑屃不一样的是,这个神龟的嘴里还叼着一卷书卷。

  这是大禹治水到洛水,神龟献书的典故,加上伏羲在黄河遇到龙马献的图,合称“河图洛书”。

  禹王宫全国到处都是,因为禹王曾经会盟诸侯于涂山,因此禹王宫又称涂山祠,一般是将禹王和涂山氏夫妻一起祭祀,越容易出水患的地方,大家对禹王宫的建造就越是隆重,希望借助大禹夫妻的法力,镇压住水患。

  珍溪禹王宫的珍贵程度只能说一般,只有这个带像神龛需要搬走。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