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75章 人情练达即文章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5章人情练达即文章

  诗赋的确无用,但是在苏轼看来,策论同样无用。

  因为你出了考场获得名次之后,那些东西其实这辈子就完全用不上了。

  这种情形,与高考何其相似?

  可为什么还是要考呢?因为这是选出人才的为数不多的,相对公平的办法。

  但是因为“三年高考两年模拟”这类东西的存在,高考的不公平性也就的确存在。

  怎么办呢?

  苏轼的主张就是没必要废除歌赋,这样起码选出来的人才,才不会净是“做题家”,而是真正的聪明人。

  所以考诗赋的目的并非考文才,而是考灵性,考聪明,为下一步培养找到好种子而已。

  这其实也是和后来的高考改革相适应的,说来说去,目的都是这个。

  周至一边读着笔记,一边浮想联翩。

  他倒不是担心自己的高考,因为无论是师长、同学,周围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毫无疑问的“聪明人”。

  上一世甚至一直是在浪费自己的天赋。

  现在的周至是通过这样的阅读既不让自己的脑子闲着,又让自己得到愉悦和放松,看一看古人的杂说,笔记,就是最佳的休息方式。

  这里边包含着前人各种各样零碎的思想,很多都非常的有趣。

  比如赵与旹本身不以诗歌见长,但是在评价杜子美的时候,曾经有人认为杜诗的妙处,在于信息量大,一句能说四、五件事,能说半天下、满天下。

  赵与旹就在自己的笔记里头反驳:“以此论诗浅矣!杜子美之所以高于众作者,岂谓是哉?”

  “若以句中事物之多为工,则必皆如陈无己‘桂椒柟栌枫柞樟’之句,而后可以独步,虽杜子美亦不容专美。”

  “若以‘乾坤日夜浮’为满天下句,则凡句中言‘天地’‘华夷’‘宇宙’‘四海’者,皆足以当之矣,何谓无也?”

  看到这里,周至就不由得会心一笑,议者固然不是什么懂诗之人,而驳者其实也诶有说到点子上头。

  诗之所以是诗,关键在于“传情”。

  信息量大固然是优点,但是它必须是感情的载体,比如陈师道这句“桂椒柟栌枫柞樟”,因为读者难以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进去,就成了作者的堆砌。

  然而换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同样是十个名词的连续堆叠,读者的情绪却能够随着文字,进入到诗人营造诗境里边,在诗人的引导下,在自己的脑海里完成“二次创作”,得到一副清绝的画面,以及各自的感悟。

  这就是高下之别,所以说诗的主旨不在内容,而在于内容背后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从作者到读者心灵之间的传递。

  “小伙子不错!”一个声音打断了周至的沉浸式阅读:“读书还能读得微微笑,这是读进去了的。”

  周至将头抬起来,却是前台经理大姐,早早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