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一十二章 论仪式感_金匮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徐咏之见到赵匡胤的时候,他正在几案后面发愁。

  “你在场,是吗?”赵匡胤看看徐咏之。

  “菜是我做的。”徐咏之说。

  “光美来找朕,求朕严办王彦升。”赵匡胤按按自己的太阳穴。

  徐咏之知道赵光美的风格,他一定不是“求”赵匡胤严办王彦升,而是“勒令”赵匡胤严办王彦升,这个少年有强烈的是和非的意识,但是他还没有到认识世界复杂性的年纪。

  当然了,世界上也有好多人,永远就停留在十几岁的认识水平,对人就能说出一个“好”和“坏”,就再也没有进步了。

  “朕想要知道当时的情景到底有多糟糕,王彦升开口向王溥要钱了没有?”赵匡胤说。

  “没有明说。”徐咏之惜字如金。

  如果你要描绘一个场面,那就不要加那种有倾向性的词语。

  “那不能定他的罪,但是可以斥责他做事不得体。”赵匡胤说。

  “陛下圣明。”徐咏之说。

  “降职?”赵匡胤说。

  “最好不要降职,降职是一个太刺激的信号,王彦升会受不了的,如果他口出怨言,甚至言行悖逆,那就不得不继续严办他了。”徐咏之建议。

  “那就发去外地为官吧。”赵匡胤说。

  “陛下圣明,其实对一个官员、一个武将而言,不能面君,就是一种冷落了。”徐咏之说。

  这话真不是拍马屁。

  在古代,有一个词比“俸禄”“品级”还要重要,这就是“圣眷”,皇帝愿意不愿意娶你的女儿或者妹妹,愿意不愿意让你的儿子当女婿,愿意不愿意去你家坐坐,愿意不愿意经常找你聊聊。

  如果你经常能够见到皇帝,那你就有更大的权势、更大的影响力。

  比如清代的“戊戌六君子”,只是军机章京(小军机),但是御前行走,跟皇上一起策划事情,那就是一度权势极大的人,也是后来被慈禧清算的对象。

  赵匡胤一纸诏书,就把王彦升发去了唐州做团练使,待遇级别都没有变,但是这种可有可无的官职,宣告了他的圣眷归零。

  “朕觉得这个法子不错,”赵匡胤说,“不一定需要屠刀和庭杖,其实单用皇帝的青眼白眼,以及做官地方的好坏,就可以区分出一套奖惩机制来。”

  “和武将相比,文官士大夫可能对这种变动更敏感、更明白。”徐咏之说。

  “太好了,朕决定立下一个家法,后世子孙不得擅杀士大夫,尤其是上书言事的士大夫,做为本朝的祖宗家法。”赵匡胤说。

  “可喜可贺,真是圣君!”徐咏之跪下磕头。

  “你又这么客气,”赵匡胤说,“没人的时候,你我就是兄弟。”

  “陛下,不是臣客气,臣有时候在想,仪式感这件事,还是很重要的。”徐咏之说。

  “仪式感?”赵匡胤说。

  “没错,昨天跟王大人请教,提到了论语里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