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3章 我大汉商业帝国自然有它的玩法_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3章我大汉商业帝国自然有它的玩法!

  少府镡承说道:“陛下,臣觉得大司农言之有理!”

  刘禅说道:“但李卿现在要做的事,和农业并不冲突。”

  镡承还要说点什么,刘禅却不给他机会了,刘禅说道:“李卿,你对造纸有什么打算,说来听听?”

  “陛下,臣对成都目前的造纸情况不甚了解。”

  “你想了解什么,镡卿在此,你但说无妨。”

  “那臣就斗胆问了。”李衡转身看着镡承问道,“目前成都造纸所一天能造出多少张纸?”

  镡承骄傲地说道:“每天能有五万张。”

  按照给赵氏的价格,能换一千二百石粮食,一个月就能换三万六千石粮食。

  三万六千石粮食,足够一支三万六千人的大军吃四个月。

  当然,账不能这么算。

  拿纸去换粮食,粮食运回来,至少要少一半。

  所以五万张纸,到手的粮食大概六百石。

  这多吗?

  在古代,这种商品的利润已经不能算是多了,而是暴利!

  试想想,一个月生产的一种商品赚的钱,能够给一万八千军队吃四个月,这是什么概念?

  但是,这种模式只是暂时的。

  因为纸一定是会走向大众化的,它的价格一定会降下来。

  这是由生产力、市场竞争和需求决定的。

  曹魏掌握这种造纸术只是时间问题,孙吴同样如此。

  如果三家都掌握,起初大家各自抢占空白市场,等待市场出现一定的饱和,就必然会产生竞争。

  当一个消费品引发严重竞争的时候,它的价格就会下降。

  所以,李衡可以靠造纸来赚前一段时间的钱,但不能一直靠它。

  这个世界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织布呢?”

  “每天能有五百匹。”

  李衡说道:“如果按照这个产量,是没有办法让魏国和吴国大量使用我们的商品的。”

  “李工部好大的口气。”镡承冷笑道,“伱觉得一天该产多少比较合适?”

  多少合适?

  来来来!

  我李衡跟你们说个数字,听懂掌声!

  李衡淡定说道:“一天至少十万张纸,一天至少三千匹布。”

  众人听了,届时一怔。

  孟光大笑起来,他道以为丞相引荐的青年才俊到底是何方神圣,原来不过是个黄口小儿!

  “李工部,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下官知道。”

  “你说一天十万张纸?”

  “是的。”李衡说道,“这还只是第一阶段,以益州竹子的保有量,绝对不只是这个数字。”

  “你是说十万张纸还是第一个阶段?”

  “是的。”

  “那第二个阶段是多少?”

  “至少二十万张!”

  这下所有人都沉默了。

  众人互视一眼,没有说话。

  一边一直沉默的董允,也没有说话。

  孟光脸上带着几分笑意。

  到底还是年轻人,在关中立了一些功劳,来成都

  请收藏:https://m.bqgaa.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